人大代表建议墓穴改为"楼房"

2017-03-06940

“墓地越来越贵,阴宅超过阳宅,导致人民群众安葬负担过于沉重,给人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,老百姓戏称死不起,同时也浪费了土地。”

全国人大代表、最高人民法院执法监督员、高级工程师宋心仿,提出了城市墓地改进建议,可先从墓地结构进行改造,将墓地由“墓穴”改为“楼房”



墓地紧张价格高涨 无人祭扫墓增多

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,社会对墓地的需求逐步上升。据国家民政部统计,我国大部分省份现有的墓地将在10年内用完。

宋心仿代表认为,在这种形势下,由墓地问题而引发了“故人与活人争地”,墓地越来越贵,在有些地区甚至“阴宅”超过“阳宅”,无人祭扫墓地也日益增,种种现象急待重视和改善。

宋心仿说,目前家庭祭奠,大多上溯3至5代,一般至曾、高祖辈,后人则少有祭奠,难以表达对祖辈的追思和缅怀。并且许多家庭墓地分散在多处,逢祭奠之日后人多处奔忙,造成身心疲惫、交通拥挤、费用增加,久而久之只好放弃祭扫活动。


借鉴道教塔陵改墓穴为“楼房”

道教传统的墓葬方式可为实施这一殡葬改革思路、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,道教以建造塔陵有处理丧葬,道教塔陵大多是“八卦式”,神圣庄严。

宋心仿建议,可据此改造现有墓地构造格式,逐步实行将墓地由“墓穴”改为“楼房”(墓塔)。改造后的墓塔可地下1至2层,向上5至7层,每格祈福位可存放两个灵位(夫妇),极大地节省了土地占用量。


家庭集中安灵祭祀 符合传统观念

他认为,此种葬式结构具有显著的“节地”功能,一幢墓塔可节省7至9套墓地。不但能有效的缓解墓地紧张的问题,还可改善由祭扫引起的卫生和交通等问题,改造费用相比新购墓地费用大为降低。

此外,墓地管理方可以家族式为单位向社会供给墓塔,以便社会家庭集中安灵祭祀。宋心仿说,实行墓塔葬,后人在同一地点即可完成上溯7至9代的家庭祭奠,省时省力省费用,且更加符合中华民族传统观念。